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励志格言 励志格言
惊艳的千古名句是什么_惊艳的千古名句是什么歌
tamoadmin 2024-10-17 人已围观
简介1.意境最美的几首宋词,每句都让你一眼难忘!2.太过优秀被皇帝责问?南唐词人冯延巳的这首千古名句是什么?3.张九龄最经典的一首诗,《感遇·孤鸿海上来》这首诗有多惊艳?4.有人说,宋词里的中秋惊艳了千年,原因是什么呢?喜欢的点点关注 诗人说,古诗词是一瞬临风落泪、对月伤心,倾一尊薄酒,吟一首黯然销魂断魂篇;乐师说,古诗词是一刹心如止水、倏然弦惊,挑一丝清弦,奏一曲离合悲欢错杂弹;画者说,古诗词是
1.意境最美的几首宋词,每句都让你一眼难忘!
2.太过优秀被皇帝责问?南唐词人冯延巳的这首千古名句是什么?
3.张九龄最经典的一首诗,《感遇·孤鸿海上来》这首诗有多惊艳?
4.有人说,宋词里的中秋惊艳了千年,原因是什么呢?
喜欢的点点关注
诗人说,古诗词是一瞬临风落泪、对月伤心,倾一尊薄酒,吟一首黯然销魂断魂篇;乐师说,古诗词是一刹心如止水、倏然弦惊,挑一丝清弦,奏一曲离合悲欢错杂弹;画者说,古诗词是一眼万水千山、回眸成卷,云一滴墨染,临一副水墨嫣然点睛乱;剑客说,古诗词是一世天涯为伴、地炉穹背,挽一朵剑花,斩一段红尘牵绊姻缘。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
1.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赏析
这首词曾被谱成多种曲调,广泛传唱。它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借助音乐的翅膀飞到千家万户,更是由于词中表达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历代人心。
词的上阕重点在写“壮怀”。词人凭栏远眺,见到强敌入侵,满目山河破碎。作为爱国将领,他怎能不怒恨满腔,乃至“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这正是他“壮怀激烈”的自然流露。“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尽管他已经屡建奇勋,但他视功名如尘土,还要继续长途征战,不计“八千里路”之遥,不怕日夜劳顿之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励人之词,更是自勉之语。他要同军中官兵和社会贤达一起,及时再建奇功异勋。此其志不在小,其怀可谓壮!
词的下阕主要是写“雪耻”。“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论耻,再无大于国破家亡;论辱,再莫过于二帝被掳。如此的奇耻大辱,一日不雪,臣子的冲冠之怒、凌霄之恨便一日不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他要统率“岳家军”,驾起战车反攻,直捣敌人老巢,将其夷为平地。并且,还要饥餐敌肉、渴饮敌血,彻底洗雪国耻,完全消除国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以驱除敌寇、收复失地的赫赫战功去朝见皇帝。作品写出了岳飞与敌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和为国报仇雪耻的坚定信念。
上阙抒报“壮怀”,下阙叙雪耻“壮志”,全词构成一曲爱国壮歌,真可谓气壮山河、威慑敌胆、震古烁今、撼人心魄,直令弱者奋起抗争、勇者一往无前。正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说:“何等气概!何等忠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词中的爱国情怀不知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
2.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赏析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前的最后一首《示儿》,更是家喻户晓,表达了陆游的强烈爱国之情。这首词一反以往的情调,以梅花自喻,表现他孤芳自赏的孤独情调,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3.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欢醉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4.水调歌头·中秋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方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5.鹊桥仙
北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赏析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伤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词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6.雨霖铃·寒蝉凄切
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这首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7.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8.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已是秋天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着残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凉意。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赏析
喜欢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权词所透出的真挚的“情”让人看了便有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样的难舍。
所有的字都藏着一个名叫赵明诚的人,从“独上兰舟”由景而生的孤独,到“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盼望,从“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遗憾,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伤感,直到最后,才坦白地写出了自己的思念。构思迂回辗转,语言却又明白如画。
每一个字,都盛满了思念;每一个对偶,都工巧到完美。又何止是一首词?
词人笔下清婉的几声慨叹,荡气回肠,道不尽情丝千千缕,诉不完离愁事事休。一首千古不绝的词,牵出深深切切缱绻不断的缠绵,一声咏叹,缕缕相思。远古的忧愁,似一泓不息的脉流穿透千年的逆反时光,踏破沧桑沉默的烟尘岁月,清晰哀怨般缓缓而来,就这么生灵灵地占据了女人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世间情,醉了过往,醉了今生。
在风月两相清的寂寥里,在极目而视的彷徨里,令人一遍一遍地吟诵起李清照的千古佳作《一剪梅》。
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赏析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10.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方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灯火的热闹场景,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宵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没人形象。没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意境最美的几首宋词,每句都让你一眼难忘!
中秋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月亮的祭拜,古代帝王有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的礼仪。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才有了举家望月赏月之举,但并未形成习俗。直至唐代才形成了八月十五赏月团圆的习俗,中秋随之成为一种节日。到宋代时,中秋团圆举家赏月的节日习俗大为盛行,甚至夜不宵禁,堪比元宵!
篇一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诗人王建,看起来比较陌生,但有一首大家一定很熟悉: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首诗便是王建的代表作之一,可谓脍炙人口。而上面这首描写中秋望月怀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同样堪称绝唱。
诗中前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描写赏月环境:中庭月色如积水空明,清冷素洁,树上鸦鹊也由聒闹慢慢寂静无声,一派萧瑟清美的赏月之景。
前两句描绘出了中秋之夜赏月之景,而后两句却宕开一笔,从一人望月联想到天下人望月,从赏月之事深化到相思怀远之情,意境由清冷之美专为阔大深远。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写出了人间所共有的秋思之情,似虚而实、含蓄隽永,蕴藉深沉!
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意境美极,中秋怀远之情更是表现地思深情长,感染力极强,这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也堪称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中秋佳节漂泊在外的游子离人!
篇二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代: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节,游仙,抒怀
译文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处。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篇三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代: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中秋节,月亮,思乡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太过优秀被皇帝责问?南唐词人冯延巳的这首千古名句是什么?
data-filtered="filtered"
1、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田为、《南柯子》
满身花雨又归来,笔者第一眼看到这句诗,就被惊艳到了。在英才辈出的宋代,田为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很多痕迹,甚至连他的生卒年份都没有记载。但这些不重要,千年以后,我们仍然可以在田为的这首《南柯子》后体会初春时美丽的盛景。飞燕徘徊、柳絮随风,满身落英缤纷,在这样的美景中,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2、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秦观秦少游一直都是笔者非常喜爱的诗人,他也留下了很多经典佳作。秦观的这首《满庭芳》虽略显小众,但其意境之美足矣让人一眼难忘。山抹微云,一个“抹”字用得极为传神,一写林外之山痕,二写山间之云迹,这种笔法显示出了秦观天赋之高。远山、晚霞、衰草、斜阳、寒鸦、流水、小村,整首诗堪称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欧阳修、《南歌子》
欧阳修在年轻时,写过不少这样风格的宋词,他用非常华丽的辞藻和意境描写妙龄美人。这首《南歌子》,便是欧阳修让人一眼难忘的佳作。“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一句把女子的温情可爱描写的极具神韵。这与温庭筠笔下众多凄凉哀婉的女子形成了鲜明对比,是婉约派宋词中一道别样的亮丽风景。
4、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泪眼、落花、飞红、秋千,这是一道美丽的忧伤,也是一道让人一眼难忘的忧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堪称千古名句,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如果细细品来,就可以品出三层意境来:泪眼问花,花亦有泪;泪眼问花,花竟无言;落花无言,飘零而去。这就是宋词的魅力。
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
宋词的意境可以美到什么地步?美到如画,美到恍如梦境。辛稼轩号称“词中之龙”,他笔风硬朗大气,多描写万里疆场和刀光剑影。可辛弃疾温柔起来,居然也可以如此“婉约”。在皎洁的月华下,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簇簇礼花飞向夜空,跟满天星辰相映成辉,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这首《青玉案》绝对让人一眼难忘。
6、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笔者心中,“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是婉约派宋词第一人。柳永的笔,太能抓住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笔下的词,大多都让人一眼难忘。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意境非常优美,雨后江天一色,澄澈如洗,暮雨潇潇,洒遍霜痕。“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秋色寒凉,花木凋零,满目的物是人非。
7、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自古伤春悲秋,秋天的萧瑟总是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之感。在范仲淹的笔下,苍凉的秋色也有一种别样的魅力。碧云天,黄叶地,长空湛碧、大地橙黄,气象高远。远方天际处,水天一色,千里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寒烟翠”三个字非常抢眼,那种朦胧、清幽的美感,让人一眼难忘。下一句,景色绵延到了夕阳映照着的山峦,斜阳的余晖把天、水、山、草都联系到了一起。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张九龄最经典的一首诗,《感遇·孤鸿海上来》这首诗有多惊艳?
太过优秀被皇帝责问?南唐词人冯延巳的这首千古名句是什么?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优秀,就容易受到嫉妒、指责。冯延巳,便是南唐的一位优秀词人。宋初《钓矶立谈》评价他“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王国维在他《人间词话》中则评价他“开北宋一代风气。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
正因为冯延巳的优秀,他得到了南唐中主(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璟的信任,曾官至宰相。但是当冯延巳写出经典词作《谒金门·风乍起》后,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其中一句“吹皱一池春水”,竟引起了皇帝的不满。据马令《南唐书》记载,李璟责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吓得冯延巳只好涎着脸皮说不如陛下的“小楼吹砌玉笙寒”。
虽然不知这位皇帝是真得因为冯延巳太过优秀而去责问他,还是纯粹只是调侃的意味,这句千古名句倒是有着它的惊艳之处。《谒金门·风乍起》是冯延巳的一首以怀人为题材的词作。这首词主要抒写了贵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心上人到来的情景,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冯延巳的这首词《谒金门·风乍起》: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首先,词的开篇两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意思是说,春风忽然吹起,吹皱了一池塘的碧水。乍一看,这只是对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的描写。实际上却是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心情,就如同被风吹过的碧水一样,有了波动不安的感觉。这是因为她的心上人不在身旁,加上春天本就极易引起春愁。其实它和李璟的“小楼吹砌玉笙寒”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紧接着两句“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便是她百无聊赖的表现。只见她在芳香的花间小路上,手挼着红杏花蕊,逗着鸳鸯来消遣时光。似乎此刻的女子忘却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但鸳鸯本就成双成对,红杏花也是朵朵相聚,而此刻的她独身一人,所以这里难免会触发她更深的愁苦和相思。可见冯延巳写情的含蓄委婉。
下片前两句“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则紧承上片中的愁苦心情,写春天的美好景物勾不起她的兴致,只好靠在斗鸭栏杆旁,看鸭子相斗。插在松散的发髻上的碧玉簪则仿佛要坠落下来似的。从碧玉簪这个细节描写,可见她没有认真看鸭子相斗。依旧反映了她内心的愁苦和相思。
最后两句“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则是以欢乐的气氛结束该词。意思是说,正当她思念心上人,却不见他来的时候,忽然听到了喜鹊的叫声。众所周知,喜鹊自古便有报喜的意思。冯延巳以喜鹊结尾,无疑是给了这位女子希望。其喜悦之情可想而知。但又不得不在这里丧一下,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综观冯延巳的这首词,它的取胜之处,在于对事物的细致刻画上,包括景物、女子的心理,委婉、简练、生动。总的来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千古名作。尤其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历来为人所称道。
有人说,宋词里的中秋惊艳了千年,原因是什么呢?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张九龄
张九龄,是盛唐乃至整个唐代最有作为的名相之一,也是唐朝推行科举制以后最早受惠的人之一。他是武则天时期的科举状元,是唐玄宗时期最受重用之臣。
除此以外,张九龄还是那个时期非常著名诗人,张九龄的作品,主要是五言诗居多,其诗风比较淡雅,语言淳朴,把人生的感想都寄托在诗中。
当时唐朝的诗词一直沿习着六朝绮靡风,他的出现横扫这一现象,推动了诗歌的发展。相对于一些高产诗人,张九龄流传下来的诗不算多,流传至今据统计只有199首,当然这个数字不一定非常准确,我们可以说大概200首吧。
感遇·孤鸿海上来张九龄虽有200首左右的诗歌流传至今,但我独爱他的《感遇·孤鸿海上来》。这首《感遇·孤鸿海上来》,是张九龄遭遇谗言被贬之后,写的组诗中的第四首,体裁为五言诗。
这首诗主要是借物寓意,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表现出了他的思想境界。这首诗,开篇便是千古名句。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官途似海,官者如雁开头前半句意境开阔,是他写的千古名句,虽然看起来比较平淡,没什么特别的,但其实是把情景结合起来的最好体现,细品之后简直非常让人惊艳。鸿雁在大海看来,非常的渺小,更何况是其中一个脱离了群体的孤独的鸿雁,被贬的作者就把自己看作是这孤独的鸿雁,遇不到自己的伯乐。
后半句看起来好像很突兀,但是是在为下文做铺垫。鸿雁经过了海浪之后,是肯定不会被护城河的水吓到的,但是这里作者还是这样表达,也就是说鸿雁就像是在官场上的张九龄,经历了非常多的坎坷,就算是再小的风浪也会非常警惕。
第二句写这只鸿雁看到了两只翠鸟,实则说的是他的政敌们占据着高位,就像是这翠鸟,把自己的巢穴搭建在三株树上。接下来两句是他借着鸿雁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劝告,希望你们不要太得意,你们的羽毛这么鲜艳,就不怕猎人来打猎,把你们抓走吗?
接下来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表示了对双翠鸟的警告,他们如此的锋芒毕露,肯定会被当成猎物的,而且窃取高位,肯定也会被别人讨厌。
这几句中,张九龄说出了当时的社会。那么他该怎么办呢?最后两句做了回答,大概意思是现如今我在高空遨游,猎手也拿我没办法。这两句表示他处在混乱的官场里,最后还是选择保得性命,看淡被贬的生活态度。
结语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对于政敌位于漩涡中心的担忧。开头的几个字就已经给整首诗定了位,定了境界,把人和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比喻,通过把物比喻成人,描写鸿雁的孤独不合群等,来说自己的情况。
通过鸿雁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鸿雁离群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能够让读者很具体的理解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非常的妙。
另外,这其中还展现出自己对于混乱的官场,是如何选择的,从中看出了他处世之道中的智慧,以及他好心劝诫政敌的意味,在当时的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在北宋文坛上,苏轼毫无疑问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文学上大放异彩的同时,却一生都因“乌台诗案”再也无法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一、清辉万里,思绪无边,醉里写出世人难以超越的千古名篇之后,“乌台诗案”犹如压在苏轼身上的“五指山”,即便他被解放了,然而却只能远离朝廷,辗转到各地为官,他也曾经一度要求调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期望能够与弟弟经常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到达了密州,以为这次可以与弟弟相聚了,哪知事与愿违,等他到了以后,与弟弟相聚的愿望仍然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苏轼与弟弟苏辙自从分别以后已是七年没有得见,这时候已经是熙宁九年的中秋。是夜,长空万里,一轮皓月照山河;圆月,千户人家,满是屋檐洒银灰;远眺,两地相望,尽是相思惹人恼。
于是,在此中秋之夜,苏轼欢饮达旦,大醉之后,他吹着飒飒秋风,仰首望着皓月当空,低头看着银灰万里,心里想着远亲近戚,更是想着离散多年的弟弟,想着一路多变的人生,想着平生失意的官场,苏轼万千感情,一时之间倾泻于笔端,写出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没想到却因此名垂千古,至今难有人能够超越。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开头的序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说的是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缘由,中秋这天夜晚,苏轼高兴异常,因为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自己管辖的地方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苏轼大喜,一时兴高,一不小心痛饮到了天亮,明月尙在,清辉依旧,苏轼不由自主地想起亲人,想起弟弟苏辙。所以苏轼挥毫泼墨,以词的形式寄托思念。
上阕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问青天,“把酒”二字真的是绝妙至极,道出了苏轼酒后把青天都当成了朋友,以酒相问,体现了苏轼浪漫的情怀与豪放的性格。而深层的隐喻是,苏轼自己被调往了密州,但他仍然关心着天下大事,期望着有朝一日能够被调回朝廷,重新得到重用的复杂心情。
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承接第一句,表达了一种对明月的赞美与描写,想想人间今日此时,正是花好月圆;想想此时的天上月宫,不知又是何年何月?那美轮美奂的月宫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想必月亮到了一年之中最圆的时候,月宫里一定也会是一个美好的日子。
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颇有谪仙李白的口吻,在苏轼大醉之时,他以月宫中的仙人自居,秋风拂来,他一下子诞生了 “我欲乘风归去”,回到月宫中的想法。但是接下来他又说,那里虽然是琼楼玉宇,但是那里是不是也太高了,那里的寒冷一定让人无法承受。短短十七个字,苏轼就把对月宫的向往和对人间的留恋的矛盾心理,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而苏轼之所以充满了对月宫的向往,主要是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苏轼一生志向高远,但一生之中却遭受了仕途上的无限坎坷,遭遇了人生的无数波折。而在他大醉之时,他在人间所遭受的种种不满,都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从而表达了一种对天上月宫中那乐土的向往,可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表达了他的矛盾心理,通过一番内心的争斗,他最后表达了坚决留在人间的意向。
第四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起舞弄清影”,大有唐代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影子,表达了苏轼醉后与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一起嬉戏的情景,而“何似在人间”又让人感觉一下子回到了人间,一下子回到了现实。表达了一种与其去那清冷高寒的天上月宫,倒不如在人间翩翩起舞,虽然渡尽劫波,但是人间有人间的快活,在那月光的清辉中,至少有自己的清影为伴。表达了苏轼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的思想。
到了词的下阕,苏轼把笔触主要放在了人间,在第一句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把静的物体和动的月光连起来一起描写,合成一处,动静结合,恰到好处,体现了夜的深沉,体现了景的静谧,体现了人的无眠,画面感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就这样,随着苏轼的笔尖游走,我们仿佛看到了秋夜的月光洒落在参差的十万人家,那朱楼高阁随月光流转,雕花的门窗之上闪烁着滚动的星光,而苏轼却在房中久久不能入眠。在他若有所思的脸上,他到底是在思念家人,想念弟弟,还是在思考宇宙和人生?
第二句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把月亮拟人化,以一种叹息的口气反问,月亮不是对人间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偏专挑在人们离别之时而最圆呢?让人徒增烦恼与忧愁,让人徒增相思与离愁,而苏轼本人,则是更加地思念家人与弟弟。
第三句是充满了理想的思考和哲理鲜明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急转直下,从刚刚的埋怨月亮的怨恨人间,现在又辩证地表达了月亮运行的内在规律,说月亮也有自己的遗憾,虽然它有清辉万里的时候,有圆如玉盘的美满,但它也会受阴晴天气的影响,有乌云无故遮挡的时候,有缺月如钩的时候。
因此,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存在。那么世间的规律既然如此,没有什么事是完美的,那我们又何必为短暂的离别而忧伤不已?何必又为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而苦恼无尽?这一句可谓是千古绝唱,韵味无穷,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哲理。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看透了世界与人生的运行规律,所以最终也看开了人生,从而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大度的情怀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另一方面,苏轼虽然一开始表达的是对家人对弟弟的思念和牵挂,但是通过对世界与人生的思考,他最终推己及人,希望世间的人们都能够长长久久,平平安安,这样的话,即使天各一方,相离万里,也能够共赏一轮明月,共享世间一片祥和的月光。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难以超越的千古绝唱,这两点是关键从全词来看,苏轼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世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成为了本词最大的亮点,也使得本词最终成为传颂不绝的千古名篇,成为了写中秋佳节的巅峰之词,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越。从取得的艺术成就上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构思奇特,独辟蹊径,笔调浪漫极有哲理,意境绝佳,情义浓浓,韵味无边,具有非常高妙的审美价值,被人们公认为中秋词不可逾越的高峰。
从本词的的结构与词句上来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构绝佳,句句都是传唱千年的千古名句,句句都脍炙人口的绝佳诗篇,浪漫色彩极为浓厚,读来开启了人们的想象,凝固了人们的记忆。由此可见,苏轼的词是非常有意思的,从他的诗词当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还可以开启我们的想象,启发我们的联想,是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
鉴于此,亲爱的友友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建议大家读一读苏轼的诗词《苏轼词全集》或《苏轼诗集合注》,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也提升自我的欣赏水平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因为《苏轼词全集》或《苏轼诗集合注》搜罗了苏轼一生最重要的和最经典的诗词,注解详细,深入浅出,适合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友友们阅读和鉴赏,是比较理想的诗词作品。
或许你会认为,当今社会,诗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从而低估了诗词的现代价值,甚至也忽略了对孩子们诗词方面的教育。但事实上,唐诗宋词等古诗词在我国的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历来的很多重要人物对诗词都非常地精通,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古诗词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融入了我的生活,甚至是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所以古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对我们真的是非常重要。
读诗词作品自然要读好诗词,而苏轼作为开创了豪放一派的大词人,他的很多诗词自然都是自古以来难有人逾越的经典,而他的《苏轼词全集》或《苏轼诗集合注》自然就囊括了他的经典好诗词。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读苏轼经典的古诗词,这些诗词里散发着不一样的魅力,散发着不一样的灵魂,我们经常读一下这些经典的好诗词,自然也能提升自我,增加我们不一样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