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励志语录 励志语录

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及注释

ysladmin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及注释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1

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及注释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老子上善若水翻译及原文

2.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及翻译

3.《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4.道德经最好的译文

5.《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及注释

老子上善若水翻译及原文

       上善若水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上善若水原文翻译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成语出处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上善若水吕效廉爨体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

       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及翻译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万物都有规律,人应当效法自然,遵循天地间的规律,以此安排自己的耕作与生活。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防微杜渐。

       5、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

       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应当立身敦厚,不居于轻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一个人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人生最大的祸根就是不知道满足,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

       9、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10、行善者不巧辩,巧辩者不良善。

       善良的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的人不良善。

《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一章》

        作者:李耳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翻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道德经?第一章》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道德经?第一章》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 文化 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道德经最好的译文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春秋·老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扩展资料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也是人们相当熟的名言。“辱”是一个借字,本字是的意思是黑点,或者引申为暗昧。

       深知明亮,却安于暗昧,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川谷。川谷是个比喻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众望所归。这是形容一种处世的心态。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发挥,展开其中所蕴涵的几个道理。

       首先,我们对明白光鲜的那一面是要承认的。有些人解老子,看老子否定盛满,便拒绝盛满,甚至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老子是说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确实劝说人们“功遂身退”。但如果在盛满的时候还视而不见的话,显然此人让人觉得有点“孺子不可教也”。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客观而清醒的务实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确认现状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守其辱。”深知明亮,甚至正处在光艳耀眼的状态之中,那么就需要作一个合适的选择,虽然不一定必须按照老子所说的,但他的这句话是个很好的提醒。再次,知其转化。

       中国网-解读老子: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 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以下是我精心推荐的《老子》 名言 名句翻译,欢迎阅读 收藏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5、?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傅佩荣)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唯有镇定沉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 措施 。?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 文章 。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傅佩荣)一个人的才华展示就像用脚尖跳舞一样。用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创造出美丽的 芭蕾舞 来,可是也只是在跳舞的时候才用脚尖,日常行走还是要遵循自然。?企者不立?,意味着我们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哪怕是才华横溢,也要修炼基本功,使它自然充实,从而做到?企者不立?而时常可以立,关键的时候可以立。

        9、?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陈鼓应)另外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傅佩荣)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老子的这句话看成是?权谋术?。前者以一种自然的心情静观事态的起落,后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许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最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1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14、?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四十七章)

        ?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傅佩荣)这种解释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若不拘泥于习惯的话,我们似乎感到其中也透着鲜活的气息。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若我们承认知识是无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该如何分配?或者问一声,我们当前追求什么最合适?专业就是最好吗?专业就能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吗?

        15、?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 方法 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陈鼓应)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这几句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字眼,说明的道理也非常明了。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傅佩荣)这是讨论解决怨恨的办法。一旦结上怨仇,其在双方心理上的影响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经过调解,只是将显性的情感障碍变成隐性的罢了。怎样才能彻底消除呢?这也许是与人生存相始终的一个话题。只要是人,心理上的所遗留的恶劣感觉便不会轻易的消除,或者说补救的代价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本着宽和的心态,在交往开始的时候,就控制导致结怨的因素。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

        ?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傅佩荣)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可能还相当普遍的,但未必尽然。?信而美?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经典名言欣赏:

        1.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5.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7.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0.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2.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好了,关于“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老子道德经名句及译文”,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