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_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意思

ysladmin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_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_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1.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

2.天秤座性格关键词是什么?

3.中国各高校的校训的来历及含义?

4.“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诗人?苏轼辛弃疾王安石杜牧

5.校训怎么写?

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_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意思

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

       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创新单元

       根据《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规定》,清华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其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

       截至2018年3月,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386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54个,学校自主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20个,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12个。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质的科研机构:

       国家研究中心·1个: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天秤座性格关键词是什么?

       10月25日是

       天蝎座(10月24日-11月22日)

       天蝎座的人,外表低调,实则企图心旺盛,充满神秘感,不会轻易地与人互动。对自我要求很高,极具竞争力与战斗力,有洞悉他人心思的能力。

       关键词:性

       象  征:蝎子

       四象性:水

       掌管宫位:第八宫

       阴阳性:阴性

       最大特征:渴望

       主管星:冥王星、火星

       颜  色:紫色、黑色

       三方官:固定

       掌管身体:性器官/鼻

       珠 宝:碧玉、黑水晶

       幸运号码:4

       金 属:铁

       金句:Come in...baby!!

中国各高校的校训的来历及含义?

天秤座:追求和谐、优柔寡断、人缘好

       天秤座是俊男美女最多的一个星座,也具有创作的天份,人缘及口才都很好。他们外型优雅亲切善良、朋友缘极好、喜欢听别人倾诉,沟通力又强,只不过有犹豫不决的最大毛病。他们事事要求平衡,与别人维持深入关系是他的人生目标,他们最容易感到寂寞,许多时心灵上出现空虚;虽然分享是他的人生座右铭,可惜容易流于将自己的一套想法加诸别人身上,令人会产生反感的哦!他们看待事物较客观,常为人设身处地着想,通常也较外向,感情丰富,爱情为唯一的一切。

       您还可以使用ChatGPT帮助你查询星座百科、测姻缘、测事业运、测婚姻、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测八字、姓名速配、测终生运、复合机会,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AI(仅供娱乐):/chatgpt/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诗人?苏轼辛弃疾王安石杜牧

       校训体现的大学精神

       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大学校训反映出的大学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个多世纪风云变迁的生动写照。

       1.“德”“学”“行”“实”“新”“济世”“强”“真善美”“诚朴勤仁”9个关键词最常被提及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从多个维度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统计发现,“德”“学”“行”“实”“新”“济世”“强”“真善美”“诚朴勤仁”9个关键词在中国“211工程”高校校训中最常被提及。在这些关键词中,“学”的出现频次最高,为56次;其次为“德”,出现35次;再次为“实”“诚朴勤仁”“行”“新”。“学”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和立校之本,高校以“学”为“业”,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恪尽职守、服务社会的“敬业”精神,更生发出大学在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最高层次价值中的责任担当。“德”是“以德为先”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既在个体层面融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友善”元素,又在社会层面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此外,“真善美”“诚朴勤仁”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为人准则交相呼应,“济世”“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时代要求不谋而合。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尊重与遵循,也显示出大学校训与时代主旋律之间的互通共融。

       2.“学”“德”是“211工程”高校校训体现的最鲜明特征

       从统计的数据中发现,“211工程”高校校训体现的精神以“学”“德”为最鲜明特征:“学”是通向“德”的基础,“德”是“学”的内在体现,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中国大学培育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学”是中国大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学”体现了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功能,不仅是大学广泛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方式,还包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学习,即学的风尚、学的态度、学的方法。

       “厚学”是统计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体现了国家、社会、学校、师生对教育的重视。倡导学习风气是社会的责任,提供学习环境是学校的使命,求学治学是师生的本分,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勤学”“笃学”“励学”等关键词反映了大学对师生学习态度的要求,典型的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博学”“精学”是大学对师生学习方法的要求,众多“211工程”高校将“博学”和“精学”作为校训: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辽宁大学校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博学”与“精学”相结合,体现了当代知识经济浪潮中,中国大学育人理念的题中之义。

       “德”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德”从育人的角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崇德”“明德”“立德”。

       “崇德”是“明德”“立德”的前提,社会尚“德”,学校崇“德”,师生才能在求“德”上达成共识。东华大学的“崇德博学,励志尚实”,北京化工大学的“宏德博学,化育天工”即是此意。“明德”意即明晓美德的内容,只有认识了“德”的内涵,才有“立德”的方向,如福州大学的“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立德”是“崇德”“明德”的最终目标,“德”作为一种信念,融入每个人的言行中,成为人们的精神底蕴,才能说完成了“立德”的要求,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研究发现,“211工程”高校校训凝聚的精神与价值多样统一,除为“学”修“德”以外,还包含“真善美”“诚朴勤仁”“济世”“强”等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契合度。

       内容的三大特色

       运用内容分析、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方法,对“211工程”高校的校训进行定性研究,发现这些校训具有明显的特色,承载着历史与时代的气息,表现出趋同的共性与特质的个性。

       区域特色

       中国疆土广阔,不同的地域水陆位置、气候风土有显著差异,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了一方人民,也造就了一方的教育理念。

       “学”“德”“行”构成我国七大地理区域大学校训共同的主线。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211工程”高校校训涉及到“学”的高校占本地区的比例分别为45.2%、50%、40%、54.5%、54.5%、53.8%;涉及到“德”的高校占本地区比例分别为29%、30%、20%、45.5%、36.4%、38.5%。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211工程”高校校训涉及到“行”的高校占本地区的比例分别为19.4%、30%、27.3%、30.8%。华南地区“211工程”高校6所中,涉及到“学”“行”的高校分别有4所。

       在其他关键词中,不同区域各有侧重。华北地区有32.3%的大学校训中包括了“实”;华东地区有23.3%的大学校训涉及到“新”,华南地区的6所高校大学校训中有2所涉及到“新”;西南地区大学校训涉及“诚朴勤仁”的高校占比为40%,西北地区则为30.8%;华中地区的大学校训涉及到“济世”的占比为36.4%;东北地区的大学校训涉及到“强”的高校占比为27.3%。

       从区域特色来看,华北地区重“实”,东南部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重“新”,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重“诚朴勤仁”,华中地区重“济世”,东北地区重“强”。

       历史特色

       按照校龄来划分,112所“211工程”高校的建校时长主要集中在51至100年(共有77所,占比68.8%),其次是100年以上(共有23所,占比20.5%),50年以下最少(共有12所,占比10.7%)。华北地区的“211工程”高校历史都在50年以上。百年以上的“211工程”高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共有10所,其次华北有5所,西北3所,西南4所,华南、东北各1所。按照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节点来划分,前后成立的“211工程”高校数量基本相当,后来成立的有58所,占比51.8%,以前成立的有54所,占比48.2%。

       “学”是不同校龄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训的共同特点,在23所百年老校中,有8所大学校训涉及到“学”,在77所校龄在50至100年之间的“211工程”高校中,校训涉及“学”的占比为53.2%,校龄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校训涉及到“学”的有7所。

       有的历史名校的校训,是历史人物制定的,如有89年历史的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所撰,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不同大学所经历的时代不同、所沉淀的历史底蕴不同,校训所呈现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校龄在百年以上的大学,即在清末成立的大学,校训有30.4%涉及到“诚朴勤仁”。对校龄在50至100年之间的大学按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间节点进行进一步划分,发现此前成立的大学有31所,“新”字出现频率仅次于“学”,为35.4%,“德”排在第五位,占比25.8%;此后成立的大学有46所,“德”字出现频率仅次于“学”,占比37.0%,“新”排在第五位,占比17.4%。校龄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训中“新”字出现的频率为25%,改革开放后成立的高校对“新”的重视程度又有提升。

       自身特色

       研究发现,大学自身的学科倾向、师资配备与该高校校训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从院校类别看,专门类的大学在校训中注重体现学科特色,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之正气,法竹梅之风骨”,大连海事大学的“学汇百川,德济四海”,上海财经大学的“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等。

       从生师比看,在可以统计到准确数据的87所“211工程”高校中,生师比最集中的区间是11至20,共有66所大学,其校训以“学”为主,占48.5%,其次为“实”“新”,占比皆为25.8%;次集中的区间是21至30,共有13所,其校训以“德”为主,占比61.5%,其次为“学”,占比为46.2%,再次为“行”,占比22.7%,涉及到“新”的学校只有一所。

       践行与传承

       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一文中对大学校训作了这样的概括:“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校训的订立遵循本校的风格特色与历史传统,是大学文化精神、制度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抽象表达。例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蕴含着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的精神气质,反映出北京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担负着民族复兴的愿景,与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传统。

       大学校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育人效果。校训中蕴含的大学文化基因通过入学教育、持续育人、终生影响的链条一以贯之地渗入学生的内在世界,塑造其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学生早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对校训所凝聚的大学精神产生共鸣。大学的精神气质在校风学风、历史传统、名师校友、基础设施等诸多外显标志中得以凸显,在社会上形成特定声望。学生对既定大学的选择蕴含着对其精神的接受与认同,校训在学生与学校达成共识、产生共鸣的良好开端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学生入学后,首先通过入学教育感受校训所凝聚的大学精神,先于专业教育建立起对整个大学的亲切感和价值认同。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史知校情是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参观校史馆,学生感知到北大校情与中国命运同兴同衰的水乳交融,进而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所包蕴的北大精神产生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认同。

       学生在校期间,校训以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外显的物化标志实现持续育人目标。校训包蕴的内在精神具有导向作用,精神价值转化为强烈的实践动机,推动更多学生在以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的召引下奋发有为。外显的标志物化了以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内化为师生的观念形态和心理状态,使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受到持续感召。

       校园文化在青年学生身上烙下了终生的影响,成为其大学时代的见证与一生眷恋的情感源泉。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将校训所凝聚的大学精神辐射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场合,使与校训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范围内传播,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不竭精神动力。

校训怎么写?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诗人。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

       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5.望眼:视线。

       6.缘:因为。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创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校训的笔画: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文内介绍了中外学校校训,校训的比较,校训的创作,校训的作用。

扩展资料:

       校训同质化现象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在教育部“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

       而共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1个或者更多。此外,共有39所大学的校训格式相同,均为四个词语组成。有个别大学的校训甚至完全相同。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举行。

       好了,今天关于“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座右铭的关键词是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