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_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谁

ysladmin 2024-05-11 人已围观

简介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_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谁       对于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

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_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谁

       对于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

1.(答案好+50分)(快!在线等!)雨前的赏析

2.谢灵运,谢眺分别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所有课文作者背景资料

4.二年级语文《秋天》说课稿

5.把 秋天 何其芳的第2段写出一篇散文来600字上,800字以下

6.建国60周年

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_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谁

(答案好+50分)(快!在线等!)雨前的赏析

       何其芳的《雨前》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何其芳的《雨前》收录在他的散文诗集《画梦录》中。该集子“因其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的制作”而获得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雨前》便是其中一篇精致的美文,它赋形绘色,以“色”显情,并借助思路开阔的比喻、拟人、通感等表现手法,“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真正实现了他的追求——“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

       多重着色 呈现情思

       这里的“色”指的是作品中的色彩词。汉语的色彩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暖色词,如红色、**、橙色等,一类是冷色词,如黑色、灰色、蓝色等。暖色词具有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象征意义,而冷色词则象征了消极低落、沉重感伤。色彩词的选择和运用,历来都是与作家的主观感情连在一起的,“以我观色,色皆著我之色彩”,所以在作家的笔下,“色”总是缘情而生,“色”又总是因情而变。何其芳的《雨前》便是这样的典范,作者有意选择与人们主观情绪相吻合的色彩词来构造情境,表达感情。

       (1)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画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的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几天阳光在柳梢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着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与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霏屑到我脸上。

       (2)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膏脂和温纯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我想起故乡牧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竿在牧人的手里。

       在(1)里,作者用的色调是“灰暗”、“阴沉”、“灰色”等,构勒的是一幅北方雨前干冷、灰蒙的图景,给人以寒气逼人、凄清压抑感;在(2)里,作者用“油绿的枝叶”、“红色的花”、“清浅的水”、“青青的草”、“鹅**的雏鸭”等色泽来装点画面,展现的是一幅清晰明朗的故乡水乡景色,给以人以欢快舒畅、生机盎然之感。而这一审美效果的产生,是与作者色彩词的成功运用连在一起的。作者充分利用色彩词的象征意义,将自己的情感倾向、审美态度、价值标准等隐藏起来,借助色彩词这一媒介曲折地、含蓄地表达出来。在此,色彩词已不再是简单的单音词和复音词,也不仅仅是为了单纯地描绘客观事物的外在属性,而是更多的熔铸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与情感态度,产生了或具有了新的语义内含,成了特定情绪的象征性符号,引导着读者由外部物质世界的观察转向作者内部精神世界的探索,从而完成了一次美的创造。这正如李健吾在评价《画梦录》时说的那样,“他(指何其芳。作者注)用一切来装潢,然而一紫一金,无不带有他情感的图记。这恰似一块浮雕,光彩匀停,凹凸得宜。由他的智慧安排成功一种特殊的境界”。

       工于辞格 韵味无穷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修辞是语言美观的艺术”。《雨前》的语言特色不仅表现在以色寓情上,而且还表现在辞格的大量运用上。

       回答者:wenlike - 助理 二级 1-5 17:12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 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原名永芳。1930年开始在《新月》杂志发表诗作。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任教 。这时期的诗作收入他和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散文辑为《画梦录》和《还乡杂记》。《画梦录》于1937年获《大公报》文艺奖金。他以精雕细琢的诗歌和散文抒写自己的内心独语和忧郁情思,形成了精致绮丽的艺术风格。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四川,创办《工作》杂志,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1938年8月去延安,曾随贺龙部队到冀中根据地,开始写通讯报告。次年7月回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文学系主任。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及整风运动。1944 ~ 1947年间,两次赴重庆工作 ,任《新华日报》副社长等职,开始从事文艺评论,并写出记录自己不同年月的思想感情发展的新作诗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1947年10月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土改、整党等 。自1948年底起 ,多年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间或有些诗文新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在中外文学、诗歌理论研究和阐述毛泽东文艺思想诸方面,均有建树。其创作和论著大多收入《何其芳文集》(6卷)。

谢灵运,谢眺分别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1.《散步》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文学常识: 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体裁精粹警辟,形式自由,能够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中心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揭示中心意思方面散文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一般来说,不像小说、戏剧那样,通过完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中心意思,而是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这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借以揭示中心意思。

        2.莫怀戚的出生时间文学常识和著名作品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副主席。

        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生前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其中一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其作《散步》被选入苏教版初二语文第二十二课,也被选入了2013年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 莫怀戚先生于2014年7月27日15时45分因病在家中不幸去世,享年63岁。

        3.莫怀戚的出生时间文学常识和著名作品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副主席。

        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生前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一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其作《散步》被选入苏教版初二语文第二十二课,也被选入了2013年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

        莫怀戚先生于2014年7月27日15时45分因病在家中不幸去世,享年63岁。

        4.走一步再走一步,文学常识

        一、《在山的那一边》作者:王家新。

        出版诗集:《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美国]莫顿?亨特。

        三、《生命 生命》作者:杏林子 ,原名:刘侠 。四、《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有燕园系列(石寻、桥寻、树寻、木寻、碑寻)。

        其中,《西湖漫笔》与《紫藤萝瀑布》为最。五、《童趣》作者:沈复 字三白 清代文学家。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代表作,共六卷,每卷皆有标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六、《理想》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七、《短文两篇》作者:张晓风。

        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我在》《思想》及《从你美丽的流域》。八、《人生寓言》作者:周国平。

        主要著作:《人与永恒》《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九、《我的信念》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 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发现了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著作:《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

        十、《论语十则》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事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解《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3000人、贤士72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步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十一、《春》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散文:《背影》《河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十二、《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十补充:、《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

        十四、《秋天》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合集: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散文:《画梦录》。

        十五、《古代诗歌五首》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步出夏门行》《篙里行》等。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2.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3.白居易(72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著作:《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4.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爱国诗人,有《稼轩长短句》。5.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著作:《汉宫秋》《岳阳楼》《黄粱梦》等杂剧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十六、《化石吟》作者:张锋。十七《看云识天气》本文是朱泳焱根据有关资料改写的。

        十八、《绿色蝈蝈》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昆虫的故事》全书十卷,二百二十余篇。

        十九、《月亮上的足迹》作者:朱长超。二十、《山市》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一字剑臣,清代小说家。

        《聊斋志异》:一步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

        郭沫若在作者故居题联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二十一、《风筝》作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代表作:《阿Q正传》。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二十二、《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话剧:《双龙花盆》。

        童话剧:《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

        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二十三、《散步》作者:莫怀戚。

        二十四、《诗两首》1.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诗集:《暮歌》《晨歌》《吉檀迦利》《新月补充:具体的自己找吧,我没那么多时间,我QQ616023844,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已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五课)等等。他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

        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供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故事也被初中课本收录。此外《心灵鸡汤 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他的写作特征为:细。

        5.人教版的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

        1 《在山的那边》——《长江文艺》——王家新

        2 《走一步,再走一步》——《当代少年》——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 《生命 生命》——《杏林子作品精选》——杏林子——女作家

        4 《紫藤萝瀑布》——《铁箫人语》——宗璞

        5 《童趣》——《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清代文学家

        6 《理想》——《流沙河诗集》——流沙河

        7 《短文两篇》

        《行道树》——《张晓风选集》——张晓风

        《第一次真好》——《无言歌》——周素珊

        8 《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周国平文集》——周国平

        9 《我的信念》——《现代人的智慧》——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波兰人,著名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10 《〈论语〉十则》:孔子——春秋时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1 《春》——《朱自清全集》——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文集》——老舍——舒庆春,北京人,著名作家

        13 《山中访友》——《散文》——李汉荣

        14《秋天》——《预言》——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15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全唐诗》——王湾——唐代诗人

        《钱塘湖春行》——《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西江月》——《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天净沙 秋思》——《全元散曲》——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

        16 《化石吟》——《科学24小时》——张锋

        17《看云识天气》——^-^

        18《绿色蝈蝈》——《昆虫的故事》——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19 《月亮上的足迹》——《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朱长超

        20 《山市》——《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21 《风筝》——《野草》——鲁迅

        22 《羚羊木雕》——《东方少年》——张之路

        23 《散步》——《北京青年报》——莫怀戚

        24 《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诗选》——泰戈尔——印度文学家

        《纸船 寄母亲》——《繁星》——冰心——谢婉莹,诗人、作家

        25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余嘉锡《世说新语笺舒》——刘义庆——南朝人

        26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27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郭沫若全集》——郭沫若——郭开贞,诗人、学者

        28 《女娲造人》——《神话故事新编》——袁珂

        29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作品精选》——金波

        30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刻者》《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智子疑邻》——《韩非子·说难》——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

        6.关于韦应物的文学常识

        韦应物(737~792或793),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天宝十载(751) 至天宝末,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安史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广德二年(764)前后,为洛阳丞。

        后因惩办不法军吏,被讼于府衙,愤而辞官,闲居东城同德精舍。大历十年(775)为京兆府功曹参军,代理高陵宰。

        十三年,任鄂县令。建中二年(781)擢比部员外郎,在长安与畅当、刘太真、李儋、吉中孚等相交游。

        次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 (784)冬罢任,因贫不能归长安,暂居滁州西涧。

        贞元元年(785),为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

        次年出为苏州刺史,与顾况、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来。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们传诵的是山水田园诗。

        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今传韦应物集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10卷本《韦江州集》,清汪立名辑订两卷本《韦苏州诗集》,民国时陶风楼影印南宋刘辰翁校点10卷本《韦苏州集》。

        《千唐志斋藏石》有韦应物广德元年所撰《唐东平郡巨野县令李璀墓志》,为诸本韦集及《全唐文》所不载,韦应物传世散文仅此一篇。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可参看。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所有课文作者背景资料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谢灵运

        (385~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太康)人。生于晋武帝太元十年。灵运自幼聪明好学,18岁袭封康乐公爵位,世称为“谢康乐”。谢灵运少年时即博览群书,青年时即工书画,擅诗文,“文章美,江左莫逮”,与当时著名文学家颜延之齐名。亿颇为清高自负,自夸“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谢灵运咏锦绣山川于诗赋之中,引人入胜,一扫魏晋玄言颓靡之风,开创一派诗风,成为我国山水诗的创始人。后因遭人诬陷。文帝遣人追捕,谢灵运起兵反抗,事败被杀。年仅48岁。谢灵运一生菱颇丰,计有《文集》9卷、《策集》10卷、《诗集》50卷、《诗集抄》10卷、《设论集》5卷、《连珠集》5卷、《新撰集乐府集》11卷、《回文诗集》1卷。

        袁绍

        (?~202年),字本初,汝阳(今商水县)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其家族“汝阳袁氏”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为东汉末割据势力最大的军阀之一。袁绍于初平元年从渤海起兵,号召天下讨伐董卓,成为当时地广兵多的割据势力。然而此时袁绍未听部下之谏,丧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良机。汉帝被曹操挟至许昌,曹操自封为大将军,而封袁术为太尉并邺侯。袁绍以为自已势力强大,耻为曹操之下,遂不受封并开始了与曹操的征战。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兵多不思施计数被曹操所败。最后曹操烧毁了袁兵的粮草辎重,并亲率5000骑兵在距袁大营40里处,击杀了袁绍派出的运粮队伍。袁绍闻之进袭曹操大营,结果又被曹操所乘,落得全军大败而逃。官渡之战后,袁绍于建安七年发病而死。

       谢眺

        (464年~499年),字玄晖,南朝齐诗人,祖籍太康。因与谢灵运同族,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小谢”。谢灵运是我国诗歌中山水派的创始人,谢眺则集其大成。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等的作品以及唐代诗风,均受他的影响。唐人李白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清人沈得潜之为“灵心秀囗”。梁武帝则说:“三日不诵玄晖诗,即觉囗臭。”谢眺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也确如其言。他和沈约等人共同开创了讲究诗歌韵律的“永明体”,在形式上注意声律和对仗,文体一般比较短小。“永明体”促使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谢眺的一些五言短诗对唐代的五言绝句影响很大,历来评论家大都认为谢眺的计已有唐人气息,在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和地位。后人辑其作品有《谢宣城集》,流传于世。

        谢安

二年级语文《秋天》说课稿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为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林清玄

       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赵丽宏

       赵丽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当代作家,民进成员。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汉族人。 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与县机关工作人员。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及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1987年,赵丽宏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散文《顶碗少年》被列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他 有十余篇作品收入中国大陆各地、香港和新加坡语文教材,是作品收入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

       丰子恺丰子恺(1898.11.9-1975.9.1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的儿子丰华瞻为父亲作传《丰子恺小传》。丰子恺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孩子们》,书籍《我的苦学经验》深受读者喜欢。

       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庆春是谁。“老舍 ”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马晨明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作品:《金融时报》《 西藏采访笔记》《藏戏》

       作品《藏戏》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30页(第七课) 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疑问句开头,引人入胜。

       权鹏飞

       权鹏飞,男,1970年11月23日出生,陕西白水县人。从事文学创作十五年来,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500余篇幅。曾获新疆第八届、第九届“新疆新闻奖”。2006年初,编辑出版的旅游画册《尼雅似梦?民丰如歌》在首届新疆外宣品评比中获三等奖。 系列散文《和田的维吾尔》被认为是最具实力的一篇佳作。该篇散文先后收录于《2000当代散文精品》、被乌鲁木齐市电视台拍成了电视散文、2008年正式入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新疆自建国以来仅有两位作家的作品入选过国家语文课本,一个是解放初进疆的已故军旅老作家权宽浮,另一个就是权鹏飞,老少“权氏作家”入选全国课本现象被誉为“二权映月”。

       李星华

       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李大钊的女儿。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几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说自己是最大的孩子。使在延安工作的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1.25)男,中国**编剧、小说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毛泽东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何其芳

       何其芳,男,原名何永芳。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

       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笛福

       安徒生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丹麦作家,诗人,因为他的童话故事而世界闻名。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舞台剧,芭蕾舞剧以及**动画的制作。

       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英语: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笛福

       丹尼尔?笛福(1660~1731),Daniel Defoe,英国小说家,现实主义者。英国18世纪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1660年出生于伦敦的商人家庭。父亲营屠宰业,信奉不同于国教的长老会。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但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他在学习当牧师多年后,才发觉自己并不适合宗教生活,因此转而选择了经商。 他广泛游历,经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间,他成了家,开始了养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败了,32岁的笛福负债累累,同时还要养活妻子和六个孩子。由于对政治一直有较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为报社撰写政论文章来谋生。因为这些文章经常抨击国王和执政党,结果,笛福数次入狱,在监狱里呆了不少年。 由于政论文章只能给他惹麻烦并增加债务,笛福只好转向小说创作。1719年,年近60岁的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后来该小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冒险小说之一——《鲁滨逊漂流记》。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虽然他的财富很多,却有损他高超的幽默、机智与名气,称英国 最不知名人士之一,擅长写讽刺小说。其交友不广阔,迪士尼、魏伟德、近二款,八八年、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梁衡

       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叶永烈

       叶永烈,男,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汉族,1940年8月30日生,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沙健孙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2月生,江苏宜兴人,汉族。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兼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党史党建学科规划评审组组长、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共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党史党建学科规划组(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8年任中央电大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主讲教师。

       刘绍棠

       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在中学读书时开始发表独创作品。1951年曾经在河北省文联工作。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本命年的回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加入了中国***。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翌年退学。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称誉为“神童作家”。1958年被划成“右派(最初,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右派”是指坐在议会右侧,拥护君主制与贵族特权的人士。今日,则是用来指强调民族主义、传统和宗教。部分人则用“右派”来称呼支持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人。)”,并开除党籍。1979年恢复名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名人录》。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1997年3月12日因病逝世于北京。

       黄蓓佳

       黄蓓佳,女。江苏如皋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干部,省作协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专业作家。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长篇小说《夜夜狂欢》等。1973年1月毕业于江苏省黄桥中学,1974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分配至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三年。1984年调入江苏作协任专业作家。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副主席。

       翁嵌露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罗广斌

       罗广斌(1924--1967),作家。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罗广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建国后,历任青年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跳楼自杀。

       杨益言

       原籍四川省武胜县,1925年11 月18日生于重庆。1937年起在武胜县初中学习,1940年到重庆北碚兼善中学读高中,1944年考取同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到上海读书。1948年初因参加反美反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并遭缉捕。被释放后回四川,执教于重庆中国铅笔厂职工夜校。8月被特务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参加了重庆“一一"二七被难烈士追悼会”和“三"三一惨案纪念会”的筹办工作。

       王宏志1969年生于天津武清。

       199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天津市雍阳中学高级美术教师,一直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作品多取材花鸟草虫、小动物等内容,画作吸融赵佶,于照等前辈绘画特色,

       恪调清新淡雅,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美展、获奖、结集并在报刊上发表。

       1998年花鸟作品获天津市参评全国第八届群星奖最佳作品奖。

       2000年作品《春意盎然》,在天津市首届农民艺术节《盘山杯》美展中获铜奖。

       2001年作品《春》入选天津市首届花鸟画大展。

       2002年作品《春晖》入选延安文艺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4年作品《盛夏》获天津市参评全国第十三届群星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银奖。

       2005年,作品《月季》入选《中国书画小品展作品集》,并在天津市博会上展出。

       多幅作品选入《当代中国书画家扇面作品专集》、《中国书画小品展作品集》、《天津市首届花鸟画大展作品集》和《书画家》等。

       柏吉尔

       柏吉尔,德国作家 (1804~1882)Bruno H. Burdel 。作品集《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琥珀》。 《琥珀》一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从大体上看,本文属于科普小品。但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所以也有人说《乌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话。

       孙云晓,男,195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1993年发表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热烈持久的教育大讨论,推动了教育改革。 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等。

       求你了,给我分吧!!!

       谢啦!

把 秋天 何其芳的第2段写出一篇散文来600字上,800字以下

       二年级语文《秋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主要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语言美丽,每一节诗都相当于一幅美丽的图画。

        (2)明确教学目标。

        以读代讲,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与情趣。

        二、说教法

        诗歌重在朗读,尝试把诗的意境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所以这节课用以读代讲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每个人的感悟与感受都不同,所以在备课时未用一些美丽画面,也未用录音。想让学生用心自己去感悟、理解,然后得到自己的收获。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例如朗读:读出力度、读出长度、读出速度;读课文一读字音、再读节奏、三读意境;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去推敲,去分析感悟,这都是学习诗歌的一些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由读导入,步步深入。以“秋”贯穿整个课堂,说秋、诵秋、品秋,诵读出秋意,达到课堂的高潮,这一点做的不够很好。作业也是为了进一步品秋,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思考。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悟,这一点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学,教师不是简单的教给,而是给予一定的影响,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重难点放在了诵秋上,每一节诗都突出几个词语,在诵读中感悟、理解。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简单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心中有数,更加明确我们课堂要做的事及步骤。

        5、说清楚课题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整理,因为前面诵读部分做的到位,归纳概括就很容易了。在板书部分点明热爱赞美的情感。 简单,明白为目的。突出中心、主题。抓住三幅图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来设计,让学生明白,且印象深刻。

        朗读的课文以后讲时,让学生先读,再做指导,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记住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二年级语文《秋天》说课稿2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

        1、秋天是美丽的、可爱的、喜悦的,为了孩子们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尽兴地、愉悦地学习课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⑴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文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浓郁的秋色,针对富阳的气候特点,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将第一单元的课文后置到了十月份,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学文一边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颂秋天,真正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同步发展的目的。

        ⑵ 适量的从课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儿歌和散文,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⑶ 与音乐老师商量是否能与此同时教一些赞美秋天的歌曲,让孩子们多维的感受秋天美丽与喜悦。

        2、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⑴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⑵ 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 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⑸ 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春秋公园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预设要帮助学生达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为了能较好的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采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个设计来谈谈我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① 第一步:以诗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成了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课后我反复地研读了课文,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读起来更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于是我以中间四句为主基调对其他的几句进行了修改,果然读来更朗朗上口了,而且这样的修改也突出了重点句式,便于学生的朗诵和仿写。后来我便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舒缓优美的钢琴曲响起时,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如果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投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当老师问:“想读吗?”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像老师一样去朗诵诗歌,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因为他们朗诵时的表情是投入的、幸福的、诗人的。在让学生反复地动情地朗诵之后,再让学生来谈读后的感受就比较到位了。

        ② 第二步:赏读重点句,发挥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说前面的教学是朗读指导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仿读对课文的朗读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朗读教学的第二步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来品味经典语句,体味文本意境。所以在前一环节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这时问题出现了,孩子们整首诗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接下来我又该如何指导朗读这四个句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呢?这时我想到了爱因斯但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对,动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眼中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丽的图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渗透比喻句的教学,为学生奠定写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今天的课堂教学看来,这一环节确实还是挺出彩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

        ③ 第三步:发现规律,欣赏文外景,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第二环节想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用手中的笔,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书写一番,可谓水到渠成。针对一些中下学生即兴访写难度教大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几幅写一写,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知识。

        ④ 第四步:拓展阅读,走出课堂,丰富积累:

        语文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仅学会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再怎样经典,它也不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摹本,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指导他们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我在课的最后一环节,将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向了课外,不仅插入了课后的选读课文学习,让学生在不同文章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秋天景物的神奇有趣。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秋天。这一活动将安排在第三课时,希望到时孩子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0

二年级语文《秋天》说课稿3

一、基本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秋天的落叶》要求学生了解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把握书签的基本特征,进行书签的设计与装饰变化,通过设计秋叶形的书签,感受秋天多彩的丰收季节。是属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本班学生在综合实践课里已经尝试过用落叶做书签,因此对叶形书签并不陌生。为此,学生对把握书签的基本特征这一重点并不困难。通过欣赏不同形状的树叶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愿望。教材还提供了多幅学生作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比较这些适合书签外形的装饰纹样,发现作品中有创意美、对称美、均衡美、简洁美,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欣赏比较、合作探究、合作创作、欣赏评述

四、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播放秋意及音乐,创设秋天的情景,把学生带进金黄的秋天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回忆与想象。接着,提问“秋天的落叶为什么会飘落 下来?为什么会变黄和红呢?”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求,自觉了解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教师顺势再问“落叶可以用来做什么?”自然的把学生引导到了本课的课题上,即用“叶子的形状来做书签”。然后,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根据书本的提示,合作探究出书签的要求和设计步骤。变教师单方面的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并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书签作品,了解适合书签外形特点的图案设计及色彩搭配,解决本课的难点。在合作创作后,设计了自评和他评的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以“翻书比赛”游戏体现书签的实用意义和本课的“设计.应用”这一学习主题。

二年级语文《秋天》说课稿4

        1、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课文,单元主题属于“人与自然”,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或诗歌,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辬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全诗仅三节。内容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辬如下:

知识目辬:

        a、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等词语;

        b、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辬:

        a、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b、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辬: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4、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辬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辬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5、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辬。

6、 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联想想象法(引秋)、诵读法(诵秋)、讨论探究及比较阅读法(品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7、 过程分析 这节课以“引秋——读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品秋”环节;在“写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引秋: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请学生说说看了,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读秋:以读(初读、范读、听朗读、齐读、自由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尽快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 品秋: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探究全诗。

        ① 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名。(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 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语言归纳及整合能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写秋: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①试着背诵(设计意图: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

        ②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③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及练笔的能力。) 秋天 何其芳

        ●教学目辬 知识目辬

1. 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辬

1. 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 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辬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 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 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比较阅读法。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臵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臸作秋景图的。

?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 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伴随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请大家欣赏一组,起程今天的秋之旅)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也绘写出了秋天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体味动人的秋魄。(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 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 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 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辬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秋天》可按意义辬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 圆圆/的/网,收起/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 /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2. 学生听朗读,可轻声跟读。熟悉读歌内容。

3. 学生配乐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四、研讨、探究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研读赏析与练笔交流:

1. 学生说出最喜欢的诗中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诗句,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 、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 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喻安详、奇妙之义。

2. 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辫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 “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

        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 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3. 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教师示范描绘画面)

4.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 由远及近的顺序。

六、拓展延伸: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和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七、布臵作业: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建国60周年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渔家秋景图。“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练习说明

       一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

       此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这是从鉴赏诗歌的主要方式着眼提出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二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此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具体的语境进行体会,可参见“课文研讨”中的有关内容。

       三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首同样优秀的外国诗歌。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建议

       一、注重诵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直至熟读成诵。

       二、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来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如: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为什么?你注意观赏过秋天的景象吗?你印象中的秋景与这首诗是否一样?你能不能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课文提供了比较鉴赏的材料,应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行鉴赏。比较鉴赏时,应先认真阅读,然后再比较异同,若能从比较中发现几点带有共性的东西,当然更好。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吴子敏)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1992年版)

       二、那么一种氛围——读《秋天》 (刘真福)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的诗作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情境、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之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而这里却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一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虽然在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但新中国的***使中国人民彻底站了起来,使中国彻底实现了独立、完整。

       在过去的58年岁月中,中国一步步在崛起,这是华夏儿女所期望的,也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从建国的第一天起,国际上的许多不友好的国家在仇视中国,想方设法阻碍中国进步。

       美国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威胁,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使我国在人力和财力方面遭受了巨大损失;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反攻大陆行动使我国沿海长期不得安宁;现在的美国仍然在想方设法遏止中国,如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台湾问题上指手划脚、强迫人民币升值等等,在未来的若干年中,美国将仍然是中国的敌人,是永远的麻烦制造者。

       我们的近邻日本从满清政府开始就不断侵略中国,抗日战争中杀害了无数中华儿女,掠夺了无数资源,这是中国人民永不忘记的血债!而现在呢?日本妄图粉饰其罪行,值得国民警惕!

       外国一直担心中国的崛起,他们到底害怕什么?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可以称霸世界的机会,但是中国并没有那个野心,为什么现在已经进入现代化的世界,反而有此担心?中国人真的好战?中国人真的会伤害别人?不,中国人遵从“中庸”哲学,尊重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历来以“保家卫国安”为最大目标,强大的时候,敢于帮助别国,而在弱小的时候,不会屈服于任何*威。

       中国,已经被欺负了100多年了,老虎不发威,当做是病猫啊?中国不愿意称什么霸,中国人民需要的是安宁、和平的生活,不管是什么党,什么政府,只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旧会得到国人的支持。对于外族的欺凌,只有毛主席的那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我古老而年轻的祖国啊,

       我是你广袤大地上一棵稚嫩的幼苗,

       摇曳在你温暖呵护的怀抱,

       我是你无垠天空中一只飞翔的小鸟,

       鸣唱在你春风和煦的心头,

       我的血管里,

       涌动着黄河的波浪,

       我的心灵里,

       开放着文明的鲜花,

       我心中的理想,

       正展现在祖国蔚蓝的天空里。

       世界的东方,

       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国家,

       茫茫大海,

       是她广阔的胸怀,

       巍巍长城,

       是她坚强的脊梁,

       滔滔黄河,

       是她奔腾的血液,

       青藏高原,

       是她刚硬的臂膀……

       她——

       就是我的祖国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诗歌合集汉元集的作者是”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